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Recent

數據載入中...
109學年度第1學期育民工家友善校園週宣導活動規劃
育民工家友善校園週宣導重點:

一、主題為「網路旅程.不留傷痕—防治數位性別暴力」,融入「防制學生藥物濫用」、「防制校園霸凌」、「杜絕復仇式色情」、「校園親密關係暴力事件防治及處理」、「瞭解與尊重身心障礙者」、「反詐騙」及「交通安全」及「數位性別暴力防治」等友善校園週教育宣導重點,並配合兒少性剝削及校園復仇式色情事件防治工作宣導資料實施宣導。

二、年度宣導主題:網路旅程.不留傷痕—防治數位性別暴力:
人人都應認識校園中之數位性別暴力:依據法務部109年5月所提出之分析,我國數位性別暴力常見樣態包括:「惡意散佈」、「監視/跟蹤」、「性侮辱或騷擾」及「人肉搜索」,這些樣態與時下學生之校園生活息息相關「惡意散佈」涉及兒童及少年性剝削、「監視/跟蹤」關乎校園性騷擾或親密關係暴力、「性侮辱或騷擾」則疑似校園霸凌或性霸凌事件、「人肉搜索」與個人資料保護、隱私權及人身安全有關。

可運用教育部編製「照片,不只是照片─兒少性剝削及校園復仇式色情事件防治工作文宣品」推廣宣導(https://www.gender.edu.tw/web/index.php/m7/m7_09_01_01?sid=12)該文宣品以時事案例(如網路情人、遊戲點數詐騙、分手暴力等)結合生動的圖說及文案,貼近各年齡層學生族群閱聽習慣,製作4種類文宣品,另以QR Code提供親師導引及學習解析,強調「不拍/不傳/要求助」的自我保護意識,提升學生對於事件的因應知能,包括辨識誘騙、冷靜蒐證等,以降低成為網路世界受害者的風險。

三、學校之教學宣導與事件處理:
應運用朝會或週會等大型集場合,由校長對全校師生宣導「數位性別暴力防治」,得結合政府與民間資源,以強調尊重、關懷、同理、包容、安全、參與等涵義,以增進友善校園之基礎。
應融入學校相關課程教學及活動實施,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實施要點」為例,課程設計應適切融入十九項議題,其中包含「性別平等」、「科技」、「資訊」等議題,落實各級學校之課程教學及宣導事項。
老師引導學生共同參與「全民資安素養自我評量網路活動」(活動網址:https://isafeevent.moe.edu.tw/),利用生動的動畫劇情及延伸學習內容,提醒學生在使用網路各式服務時應該注意自己的個人資料保護、隱私安全及個人自我保護。
教育宣導後倘知悉或接獲相關事件,涉及校園霸凌或疑似校園性別事件時,學校應依相關法規完成通報,並啟動相關調查處理或輔導協助措施,以釐清事件事實並提供學生相關教育處置及輔導,回復校園生活並避免再犯。
學校於事件處理遇有疑涉犯罪情形時,學校應主動協助學生尋求警察單位等公權力資源介入;如有將網路流傳之資料下架之需要,可以向「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申請相關協助。

四、防制學生藥物濫用
為加強校園師生對新興毒品防制知能,持續運用正式或非正式課程等時機加強新興毒品的辨識及反毒技巧,並從生活技能及自主健康管理等方面切入。提醒學生不可輕易食用及持有偽裝成糖果零食、咖啡包的新興毒品(宣導教材依據教育部防制學生藥物濫用資源網)。
教育部第2屆「我的未來我作主」反毒微電影競賽得獎影片已公告,鼓勵教師善加利用融入相關課程宣導播映(宣導影片參考教育部防制學生藥物濫用資源網或至「我的未來我作主」官方網站下載)。
「笑氣」是「一氧化二氮」的俗稱,是一種無色、不易燃氣體,一般用於鎮靜及止痛。經證實造成維生素B12缺乏可導致神經病變和貧血,神經系統可能出現產生焦慮且受到骨髓抑制的影響,容易造成反覆性的感染、容易出血、眩暈及頭昏等症狀,另外吸入氣體若笑氣佔7成以上,導致窒息性缺氧,成人只要10分鐘就有可能致死。目前警方查獲以「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案件處理辦法第66條:吸食或施打煙毒或麻醉藥品以外之迷幻物品者,處三日以下拘留或新臺幣一萬八千元以下罰緩」。本校持續運用行政會議、導師會議、正式或非正式課程等時機,依教育局訂頒各學層「防制學生藥物濫用推動要項」,並結合教育局製發笑氣防制(家長版及學生版)與PMMA(超級搖頭丸)之EDM,實施有關笑氣危害、PMMA(超級搖頭丸)與防制學生藥物濫用等教育宣導。,並從生活技能及自主健康管理等方面切入。

五、防制校園霸凌
防制校園霸凌最重要的關鍵,就是鼓勵學生於發現或是遭受校園霸凌時,一定要勇敢說出來,家長及老師才能針對問題進行協助與輔導,尤其是旁觀學生的協助亦能達到防制效果(教育局特製作反霸凌宣導動畫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K9QO_F9DX8&t=1s,鼓勵旁觀學生勇敢說出來)。因此,本校將持續向學生及家長宣導各項反映管道,如向導師、家長反映或向學校投訴信箱、本校防制霸凌專線02-27050307,或是向其他管道(好同學、好朋友)反映。
網路虛擬世界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可以不用面對面,因此當發生利用網路傷害他人的霸凌行為時,霸凌者無法感受到自己對別人所造成的傷害,加上網路快速的傳播特質,對於被霸凌者更是在現實生活與網路上的雙重傷害。為防制網路霸凌並提升學生正確的資訊素養觀念,請本校老師引導學生共同參與「全民資安素養自我評量網路活動」(活動網址:https://isafeevent.moe.edu.tw/),利用活潑有趣的動畫、淺顯易懂的教材以及延伸學習內容,強化學生資安素養及防制網路霸凌知能。
教育部為配合教師法第14、15及29條之規定修正「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並於109年7月21日發布施行,第3條規定,「霸凌」:指個人或集體持續以言語、文字、圖畫、符號、肢體動作、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對他人故意為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或戲弄等行為,使他人處於具有敵意或不友善環境,產生精神上、生理上或財產上之損害,或影響正常學習活動之進行。「校園霸凌」:指相同或不同學校校長及教職員工生對學生,於校園內、外所發生之霸凌行為。

六、杜絕「復仇式色情」(色情報復)
由於網路的發達與普及,訊息傳播快速且不受限於地理空間,人們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快速取得資訊,也讓許多的問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情況,許多的行為因為網路的散播,不僅讓事情的嚴重程度倍增,甚至連性質也會有所改變。
復仇式色情,又稱色情報復,係指未經過當事人同意而散布讓他人觀看當事人的私密影像、照片,甚而以此威脅當事人,常發生於親密關係(伴侶),涉及身體自主權、名譽等侵害,亦可能導致嚴重後果。
應強化學生法治教育、性別平等教育及自我保護措施,包括兩性交往及身體自主權等自我概念養成,引導學生對情感關係的自我肯定,並瞭解相關法令規範與行為責任。
校園親密關係暴力事件防治及處理
依據「家庭暴力防治法」第63-1條新增規定,被害人年滿十六歲,遭受現有或曾有親密關係之未同居伴侶施以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情事者準用相關法條之保護,並列入「親密關係伴侶」之定義,指雙方以情感或性行為為基礎,發展親密之社會互動關係。
因應近年發生之親密關係暴力事件,持續宣導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防治準則第7條及第8條有關「專業倫理」及「不得以強制或暴力手段處理與性或性別有關之衝突」之規定,並加強落實情感教育與情感衝突處理相關之宣導與個案諮商,以避免類此事件再發生。

七、瞭解與尊重身心障礙者
先行查詢相關資料,瞭解各種障礙類別之特殊性及其特殊需求,不一定要為所有障別準備資料,但有人需要時,即可提供服務。
瞭解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及其相關解釋(如第○號一般性意見)之規定,並瞭解不歧視、通用設計、無障礙(Accessible/可及)、合理調整(Resonable Accommodation)、平權措施/差別待遇等內涵。
(七)學校落實推動人權教育、法治教育、品德教育、生命教育、資訊素養與倫理,以增進友善校園之基礎:

依教育部人權及公民教育中程計畫,賡續強化學校親師生與行政人員認識人權及公民教育與相關人權公約,持續暢通學生參與公共事務之管道並建立參與及溝通審議之機制,並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推動,發展課程及教材,營造落實人權保障、重視公民責任、相互尊重與包容之友善教育環境。
配合法治課程教材,加強辦理學生基本法律知識宣導措施,落實中學學生自治活動,如班會、自治市長等,強化民主法治觀念素養,並結合社會相關資源,協助學校推動法治教育。
學校依據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理念及地方/學校特色需求,融入品德核心價值(尊重生命、孝悌仁愛、誠實信用、自律負責、謙遜包容、欣賞感恩、關懷行善、公平正義、廉潔自持等),透過跨教育階段別合作、與社區合作、與民間團體及所在縣市合作等方式,積極結合學術單位、家長團體、民間團體及媒體網路等資源,以提升品德教育實施的深度與廣度,培養學生兼具人文素養、專業謀生能力及多元軟實力,進而深耕臺灣品德文化。
學校依教育部「各級學校學生安全健康上網實施計畫」,持續執行10大策略38項實施方法,從學生、教師、學校及家庭等四個面向,跨單位推動學生安全健康上網工作,全面提升安全健康上網教育,並以三級預防之概念,培育具有資訊倫理與健康上網良好習慣的現代國民。
隨著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及網路使用的普及,各類的行動服務應用越來越多元,學生持有智慧型行動裝置比例提高,上網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活動,將運用「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網站中的教案落實資訊素養教育課程與教學並鼓勵教師參加相關教案徵選,教導學生正確地使用數位科技的態度與技能,學會辨識數位資訊對網路資訊有著獨立思考且判斷的能力。
八、交通安全教育
根據教育部校安中心的統計顯示,校外交通意外事故為學生意外傷亡的主要原因。學生可能因為參加活動、打工兼職等因素,增加使用交通工具的機率,因此需特別提醒學生一定要注意自身的交通安全,持有駕照同學於駕駛期間應遵守各項交通規則及號誌、標誌、標線與交通服務人員之指揮,減速慢行,切勿酒後駕車及危險駕駛,以策安全。
為有效降低無照駕駛學生人數,配合並落實各項交通安全宣導作為,倘學生為無照駕駛者,學校應確依以下作為辦理:
請校方瞭解學生違規原因,實施教、訓、輔三合一學生輔導,同時聯繫學生家長。
由導師持續追蹤關懷學生行為,必要時得安排認輔教師針對問題強化關懷輔導作為。
2週內實施2小時交通安全事件法律常識教學課程。
持續向所屬學生宣導交通部公路總局危險感知測驗平台(網址:https://hpt.thb.gov.tw/),該網站是專為提升機車騎士,行車安全所規劃的網站,藉由觀看影片,測驗對行駛道路時,所遇到行車危險的認知,並提供正確解答及危險感知思維,可以提升防禦駕駛能力,養成安全駕駛的習慣。

九、反詐騙宣導
提醒學生勿點選不明簡訊網址,避免手機中毒被當成跳板而四處散發簡訊,使歹徒有機可乘。並建立安全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觀念,於使用網路聊天APP(如Line)時,請慎防及提高警覺,切勿洩漏帳號與密碼,被歹徒盜用後進行詐騙成為詐騙受害者。
歹徒常利用小額付費機制進行詐騙,甚至先開通被害人小額付費服務後再行騙代收認證簡訊。多一分謹慎就多一分保障,建議學生可向電信公司申請關閉手機小額付費功能,並且切勿代收簡訊。
面對層出不窮、手法日益翻新之詐騙犯罪手法,為避免成為歹徒以電話假綁架或假事故(交通意外、疾病住院)行真詐財的受害者。持續提醒家長或學生如接獲可疑詐騙電話或不慎遇上歹徒意圖詐騙,應切記反詐騙3步驟:「保持冷靜」、「小心查證」、「立即報警或撥打165反詐騙諮詢專線」尋求協助。

近年來詐騙集團盜用帳號後假冒親友借錢案件也越來越多,持續呼籲學生應善用通訊軟體的安全設定,例如關閉「允許自其他裝置登入」功能,以降低被盜用機率;另學生或其家屬接到親友使用通訊軟體傳訊息借錢時,應當面或電話與對方聯絡,未確認真偽以前不可貿然匯款,以免上當。
家長及師生可透過查詢內政部警政署「165全民防騙」網站公告資訊(網址http://www.165.gov.tw/index.aspx,或由教育部校安中心網頁連結),或加入內政部警政署165反詐騙LINE官網下載最新詐騙手法,以避免受騙上當。
近年透過警方及新聞媒體報導,因投資虛擬貨幣遭詐騙案件增多,有鑑於校園師生普遍對虛擬貨幣詐騙手段認知不足,為有效落實校園安全宣導作為,提升師生反詐騙意識,由教育局製作防範網路詐騙宣導動畫「我被詐騙了」(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XI24zzKmpI&t=32s),避免學生落入詐騙陷阱。
瀏覽數